期刊目录|《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目
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论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脉络
曾传辉(1)
专题研究
正统性的两种语境:
概念重置与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潜力
——兼论中古道教的“无异端性”
程乐松(11)
从陵墓礼遇到道教圣地特权
——唐代“禁刍牧樵采”的礼制与权威变迁
白照杰(20)
清代俄罗斯馆与北京黄寺的交往
——以19世纪20-30年代
俄罗斯馆成员记述为基础
肖玉秋 阎国栋(36)
庙产兴学:地方利益的再分配
——以民初长沙陶公庙为例
庞毅(47)
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仁王会
——以敦煌写本p. 3808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为线索
湛如(59)
论天台山佛教圣地化的初期历史
——以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为中心
王鹤琴(65)
钱俶刻印《宝箧印经》
与吴越国阿育王塔之关系重考
吴天跃(73)
韩国近代禅僧诠释华严学的特点
——以龙城禅师的佛经翻译为中心
胡静(86)
论道教内丹学的“两重天地”
戈国龙(95)
晏公信仰与道教、国家祭祀关系研究
王元林(105)
花王圣母崇拜新考
朱展炎(117)
国外马克思主义希伯来圣经研究概论
梁工 侯林梅 厉盼盼(125)
“泰勒使命”与二战时期的美梵关系
刘国柱 陈冬梅(138)
英华书院在近代中文报刊史上之地位
谭树林(151)
陈垣与英敛之的交往述略
周萍萍(163)
传承与变迁:《穆斯林世界》百十年透视
马景(170)
综述
武汉战疫观察: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当代问题意识
张晓梅(185)
佛教本土化研究的多重路径
——第三届中国佛教史论坛会议综述
包蕾(190)
点击封面 一键订购
曾传辉
马克思终其一生在不同时期随着其理论兴趣和国际形势需要的变化,对宗教均做出了不同角度的深刻论述。学生时代的马克思信仰基督教,持理性主义道德宗教论;早年职业生涯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青年黑格尔派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成熟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宗教历史现实作用、宗教思维方式、研究宗教的科学方法、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政策、东方宗教和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晚年继续深化了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视野扩大到对原始宗教奥秘的探索之中。本文对相关争议问题亦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青年黑格尔派 无神论 宗教异化 信用主义 掌握世界的方式 宗教文化 货币拜物教
作者
曾传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正统性的两种语境:
概念重置与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潜力
——兼论中古道教的“无异端性”
程乐松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关键词
正统 异端 概念重置 中古道教 无异端性
作者
程乐松,1978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美育中心研究员。
从陵墓礼遇到道教圣地特权
——唐代“禁刍牧樵采”的礼制与权威变迁
白照杰
禁刍牧樵采是唐代统治者给予某些地处野外的圣地的礼制优待。此制度肇始于太宗时期对先贤陵墓的礼遇,故与唐代的“先代帝王”(陵)等国家祭祀产生长期联系;在高宗到玄宗时期,获得此礼遇的对象不断扩大。尤其是“灵山仙迹”“升仙之处”的加入,使原本仅属官方仪典的制度产生对宗教区域特权的实际划分功能。唐后期拥有“圣地”的道教团体,即希望利用此国家规定的礼遇,获得对本地域的专属特权,其中以茅山的案例最为典型。此礼制优待的变迁过程及在国家和道教界层面的不同关切,揭示出唐代礼制规定在现实实施中的复杂层次和复合面相。
关键词
禁樵采刍牧 先代帝王 陵墓 道教圣地 礼制
作者
白照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清代俄罗斯馆与北京黄寺的交往
——以19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馆成员记述为基础
肖玉秋 阎国栋
19世纪20-30年代驻京俄罗斯馆成员在其日记、纪行和书信中留下了大量与黄寺敏珠尔四世活佛往来交谒的记述,内容涉及中外地理、科学、宗教、医学和绘画等诸多领域。俄罗斯馆成员主动晋接活佛及亲信以探听西藏情势,向其学习藏蒙语言,深入了解藏传佛教,为发展俄国东方学和统治境内蒙古民族服务,而敏珠尔四世则希望借助在京外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和学术需要。从敏珠尔四世在俄国人帮助下撰写《世界广论》,到王西里摘译此书完成《西藏地理》,再到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蒙古学和佛学成就,皆对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馆 黄寺 东正教 藏传佛教 敏珠尔四世
作者
肖玉秋,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国栋,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庙产兴学:地方利益的再分配
——以民初长沙陶公庙为例
庞毅
陶公庙是长沙有名的民间庙宇,在当地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国初年,与大多数庙宇一样,陶公庙也经历了庙宇改建为学校的命运。不过,陶公庙的庙产危机并非源自学校,庙产兴学成为应对庙产危机的主要办法。陶公庙在遭遇庙产危机之时,将庙田收入划给梨江女校,保全了庙田的所有权。选择地方公立的梨江女校作为兴学对象,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了保证地方利益不被“外人”均沾。陶公庙是长沙明道、万寿和龙喜三镇乡的“地方公产”,而梨江女校是地方公立学校,将庙产收入充作梨江女校办学经费,实则是地方利益的重新分配。从地方脉络出发检讨陶公庙的庙产纠纷,会发现庙与学并非截然对立,国家通过庙产兴学达到挤压地方社会资源的目的也未完全实现。
关键词
庙产兴学 地方社会 公产 长沙 陶公庙
作者
庞毅,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兼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仁王会
——以敦煌写本p. 3808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为线索
湛如
作为唐代重要法会之一的仁王会,与其相关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选择以唐代宗时期西明寺的仁王会为研究对象,对法会的仪轨过程进行探讨:首先是其建立的因缘;其次是法会的过程;最后是法会结束后的活动。通过这三方面内容的考察,可以得知当时的仁王会,实际上是一场上到帝王下至百姓的盛会。在这个过程中,帝王借助佛教满足其政治宣传需求,百姓借助佛教得到抚慰,同时法会中的各种活动又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
关键词
西明寺 仁王会 仪轨
作者
湛如,北京大学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天台山佛教圣地化的初期历史
——以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为中心
王鹤琴
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作为五百罗汉圣地的塑造,远早于中土山岳菩萨道场的构建。在中国传统东西神圣空间的对称格局下,借助道教“洞天福地—神仙治所”的理论,佛教中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实现了“东迁”与“南渡”,最终变成天台山五百罗汉。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中“远住东海”的“金台罗汉”就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他们也是《首罗比丘经》中得见月光童子出世的五百仙人。
关键词
五百罗汉 天台山 月光童子 五百仙人 弥勒
作者
王鹤琴,历史学博士,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钱俶刻印《宝箧印经》
与吴越国阿育王塔之关系重考
吴天跃
吴越国王钱俶三次刻印《宝箧印经》、三次造塔时间上联系紧密,以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钱俶所造阿育王塔均用于装藏《宝箧印经》。本文首先引述和辨析了中日学者关于日僧道喜《宝箧印经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示其背后道喜的撰述立场可能影响了历史记述。继而考察目前存世的钱俶刻印《宝箧印经》的贮存方式、吴越国阿育王塔的内部构造,试图厘清经、塔的真实共存关系,发现两者往往分离贮存。最后将钱俶所刻《宝箧印经》与其所造阿育王塔在东南沿海吴越至宋大塔中共存的仪轨实践和历史背景作一引申推测,认为《宝箧印经》乃是一种“法舍利”,吴越国阿育王塔在当时应是作为“法身舍利”和江南佛教圣物加以供奉,而非根据《宝箧印经》所造。钱俶造塔纳经的幕后推动者很可能是力倡印经造塔弘法的吴越高僧永明延寿。
关键词
《宝箧印经》 钱俶 阿育王塔 法舍利 永明延寿
作者
吴天跃,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讲师。
韩国近代禅僧诠释华严学的特点
——以龙城禅师的佛经翻译为中心
胡静
本文联系朝鲜后期佛教教学及译经出版情况,探讨韩国近代禅僧翻译、诠释华严学的特点。朝鲜时代佛教教学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华严教学。18世纪《华严经疏钞》的刊行使华严学一度复兴,华严大家辈出。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后期华严教学一直处于“禅教两宗”体制下的禅宗影响中。华严大讲伯都是禅师出身,正是他们主导了朝鲜后期的华严教学。到了近代日本强占时期,华严教学沉滞,佛经的翻译出版无形中延续了华严教学,而此时译经的主体大部分仍是禅僧。实际上,禅师们的修行实践经验对他们理解教学理论是有着很大影响的。禅师们是以禅宗的修行观为基础理解华严学的,具有“以禅释教”倾向。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以禅宗为主的“禅教两宗”体制下,“以禅释教”是朝鲜后期至近代诠释华严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
韩国近代 华严教学 龙城禅师 韩文译经 以禅释教
作者
胡静,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论道教内丹学的“两重天地”
戈国龙
任何一个大的宗教传统,都有对于宇宙的“本体”与“现象”,对于人生的“真实”与“梦幻”的两重划分,前者对应于宗教所追寻的那个解脱或超越的世界,后者则对应于世俗或经验的世界。在道教内丹学中,“两重天地”的概念可以看成是上述两重划分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内丹学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两重天地”是内丹学“阴阳交媾论”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阴阳交媾的本体(药物)、功夫(火候)与境界都与“两重天地”密切相关,本文详细论述道教内丹学两重天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由此可以理解内丹学修炼成仙所以可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功夫之要旨所在。
关键词
两重天地 先天阴阳·后天阴阳 先天一气 气神
作者
戈国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晏公信仰与道教、国家祭祀关系研究
王元林
晏公为江西著名水神之一,元末明初已存在,后受封平浪侯。与临江府萧公不一样,晏公信仰起源与道教净明道所倡孝道关系密切。其“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帅”封号、黄箓大斋神位、尸解以及传说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随着明初封号,特别是阴佑使节出使、漕运畅顺等,江淮乃至辽东一带,晏公封号赐额不断,官方祭祀日隆。而官兵、移民等,也促使晏公信仰不断从长江中下游向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岭南等地区扩展,各地晏公庙宇广布。
关键词
晏公 道教 国家祭祀 民间信仰
作者
王元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
花王圣母崇拜新考
朱展炎
花王圣母作为司职生育、护产、救患、收魂的地域神、生育神,广泛存在于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的生殖崇拜中。围绕花王圣母展开的各种仪式,既蕴含了南方少数民族“花为人魂”的独特生命观,也吸收了道教的诸多内容。通过文献稽考和田野调查,我们认为花王圣母崇拜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其形象并无特定原型,多与不同地域、民族的生育神崇拜相关。
关键词
花王圣母 作星 花为人魂
作者
朱展炎,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外马克思主义希伯来圣经研究概论
梁工 侯林梅 厉盼盼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希伯来圣经研究在国外呈现出相当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者深入探讨希伯来圣经文本与其周边语境的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阶级的关系,亦对圣经文本予以多方面的文学剖析和审美考察。哥特瓦尔德在其《亚卫的众支派》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希伯来圣经做出独到而精辟的论析,罗兰·博尔被公认为该领域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这批学者擅长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术语,重构以亚卫宗教为核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历史,促成了希伯来圣经研究的范式转型。他们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对当代学术发生更深广的影响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希伯来圣经 唯物史观 亚卫宗教 哥特瓦尔德 《亚卫的众支派》
作者
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林梅,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副教授;
厉盼盼,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博士、讲师。
“泰勒使命”与二战时期的美梵关系
刘国柱 陈冬梅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争取和平,在国务院的支持及国内主教的推动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考虑同梵蒂冈建立直接联系。为绕开国会的阻挠,减少国内新教徒的反对,罗斯福引入“特使”概念,精心设计了所派“特使”的地位、人选及时间。当派遣泰勒的消息被公之于众时,梵蒂冈表示热烈欢迎,美国国内天主教徒欢呼雀跃,犹太教徒基本支持,新教徒则大加反对。“泰勒使命”作为一次争取和平的行动,虽作用有限,但建立了总统和教宗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为合作提供了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战时政策的顺利进行,亦为梵蒂冈的国际行动提供了便利。它虽不代表美梵再次建交,但为它们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
“泰勒使命” 教宗庇护十二世 梵蒂冈 富兰克林·罗斯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刘国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陈冬梅,浙江中医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英华书院在近代中文报刊史上之地位
谭树林
以推广基督教在华传播为宗旨的英华书院,在近代中文报刊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马六甲时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及《天下新闻》;迁往香港后则出版了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作为一批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它们促进了马六甲、香港乃至中国内地近代中文报刊业的兴起,对中国报刊由古代向近现代的嬗变亦极具意义。
关键词
马礼逊 米怜 《察世俗》 《天下新闻》 《遐迩贯珍》
作者
谭树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垣与英敛之的交往述略
周萍萍
陈垣与英敛之因机缘得以相识后,相知相交近十年。1917年,陈垣在英敛之的鼓励与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史学学术论文《元也里可温考》,奠定了在学术界的地位。之后,他们开始收集整理并校勘出版了一批明清时期天主教著述。陈垣与英敛之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天主教史学术研究,而且积极投身到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建设中。对于陈垣而言,英敛之已成为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
天主教 《元也里可温考》 辅仁大学
作者
周萍萍,历史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传承与变迁:《穆斯林世界》百十年透视
马景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穆斯林世界》季刊划分为福音传播期、思想转型期、宗教对话期和学术研究期,分别梳理和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主编、副主编、办刊宗旨及特点。文章认为作为一份拥有110年历史传承的季刊,《穆斯林世界》本身具有连续性,同时创传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基本看法仍然有相当广泛的舆论和思想基础,最大变化是从最初穆斯林福音传教向伊斯兰教研究及基督徒与穆斯林对话的趋势发展,反映了美国百余年来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变迁。
关键词
《穆斯林世界》 伊斯兰教 研究
作者
马景,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